乡建资讯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情况汇报,要求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群众关切和用好政府资金抓实工作;审议通过“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会议指出,围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近期国务院在全国16个省(区、市)开展实地督查。督查工作创新方式、直插基层,既注重督促政策落实,又注重帮扶地方、企业解决问题。从督查情况看,今年以来各地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各地各部门要抓好既定政策落实和督查发现问题整改,依法依规问责,确保整改到位,进一步增强工作针对性、有效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要切实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对一些地方减税降费打折扣、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推升成本、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等问题,要采取措施推动解决。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和市场主体新困难,有效实施预调微调。


二要努力化解民生堵点痛点,把民生期盼放在心上,解决好督查中发现的有的地方拖欠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和医疗、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民生实事没有办好办实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肉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群众温暖过冬,保经济平稳运行和就业稳定。


三要规范有效用好政府公共支出。杜绝“面子”工程,注重“里子”建设,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支持市场主体和保障基本民生上。会议要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庸政”“懒政”等行为。对地方实施成效大、企业和群众欢迎的举措加以推广,对地方反映的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要研究拿出办法。


会议指出,“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时期,要立足国情农情,遵循规律,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强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一是稳定农业生产。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升储备和市场调控能力。


二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支持农业科技基础研究。聚焦种子、农机装备等加快研发创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乡村产业体系,把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给农民。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等融合。支持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工商业主等返乡入乡在乡创业。


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五是加快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六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近两月来,广东重庆、江苏等多地已印发省级推进“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9月7日,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力争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加快跟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有力推动城乡和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农业现代化迈进全国第一方阵,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基本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领全省其他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上快车道。


农业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精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总体形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引领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协同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能稳定在 1200 万吨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75%,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率先建立农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精美农村建设取得重点突破。精美农村加快建设,美丽宜居村达标率达到 80%以上,全省“四沿”区域美丽乡村风貌带基本建成,农村生活更加便捷,乡村建设与山水格局、地域文化融合协调,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精勤农民培育迈出坚实步伐。精勤农民队伍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和体系逐步健全,农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显著提升,创业就业活力有效激发,持续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有效巩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 万元,农民消费加快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走出一条发展有奔头、增收可持续、生活有质量的共同富裕之路。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城乡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拉动作用更加强劲,区域城乡更加协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至 2.3:1,城乡基础设施加快互联互通,普惠共享公共服务加快并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初步形成。


展望 2035 年,全省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同步,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迈上新的大台阶,农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携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生物育种、数字农业、高端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主导产业;岭南特色宜居宜业乡村基本建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普及,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民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9月1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性文件,《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下称《规划》勾勒出今后五年重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线图”。


《规划》提出,重庆将通过五年努力,到2025年确保实现“一个衔接、两个赶上、三个突破”,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民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区县赶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绝对额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2.35∶1;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实现路径上,《规划》着眼开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布局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推进“一区两群”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长江上游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等13项重点工作


比如,全面小康后,如何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规划》提出,在全市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选择有基础、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区县作为“先行示范类”,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取在全市率先达到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重点帮扶类”以原国家扶贫开发区县为主,重点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足用好帮扶政策,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其余区县为“积极推进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在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方面,坚持“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路子,大力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调味品、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打造10个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中国(重庆)国际农产品加工园;构建以“巴味渝珍”“三峡牌”为龙头、50个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1+1+50+N”农产品品牌体系。

10月27日,《江苏省“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正式印发。



10月27日,《江苏省“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下称《规划》)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印发实施,提出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水平巩固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


《规划》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坚决守牢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底线,大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提升农村美丽宜居水平,大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水平巩固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乡村活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



《规划》共设置25项主要指标,其中:10个核心指标、8个导向性指标、7个常规监测指标。农业现代化方面设置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70亿公斤以上、肉类总产大于300万吨、高标准农田面积大于5000万亩、省级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大于6000个等核心指标;农村现代化方面设置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程度大于95%,村集体经济收入大于30万元等核心指标;农民现代化方面按照十年收入倍增设置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34200元等指标。


关于全面增强农业基础地位,《规划》明确了5项重点任务包括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保障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猪肉自给率达70%以上,禽蛋100%,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900万亩左右,蔬菜播种面积2000万亩以上;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实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育种前沿技术、重点育种协作攻关、企业主体培育、种业供给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增强农业产业配套支撑能力,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两项行动”,增强设施农业配套发展能力;首次提出推进农业关联产业发展,加强农业关联产业和供给体系建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

友情链接: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 | 国家旅游局 | 浙江旅游局 | 浙江三农网 | 广东扶贫信息网

地址: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     浙江桐庐汇丰大厦27楼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勤建大厦18楼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未来石3号楼13层 

总机:86(0571)85069710  邮箱:checrc@163.com  邮编:310000  浙ICP备200174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2202330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