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温铁军:乡村振兴不能只让农民种地

民以食为天,农以耕为本。问题是当下的乡村,农民已不愿意种地了,因为种地成本高、收益低,于是青壮劳动力都进城了,从村到乡镇,从乡镇到县城,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于是大多数农村只剩下鳏寡孤独,甚至于孩子的妈妈也进城陪读了——社会发展本来如此,中外概莫例外。故而,顺从时代发展,有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有了城里资本、人才、技术下乡,有了城里人下乡消费和创业——这就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条件。温先生所说的“不能只让农民种地”无疑是正确的,我想说的是另一句话:“也不能不让城里人下乡、归乡、田居”,这是一种循环流动,是一种市场需求,也是一种发展趋势,然后才是乡村振兴政策要求。乡村未来一定是新乡民、新农业、新产业共同支撑的新乡村,以及由此创造的新社区和打造的新生活。乡村是城乡人最后的家园。

文 | 温铁军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提出了许多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国的农村地方现今仍是聚集着许多人口,乡村振兴在很多方面来说,都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路,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新办法,是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许多原本食不饱腹的农民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然而,在很多地方,乡村振兴的进行还是有其不完善的地方,这种不完善主要是源于错误的定位导致的低效率。

例如,一些地方的乡村不懂得利用自身的地理、资源等优势,只简单地将乡村振兴定位于发展农业。

对此,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提出,乡村振兴不能只让农民种地,要重视在地化知识。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乡村振兴战略呢?

民以食为天,农业发展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时代走到今天,农业更趋于以现代化方式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动力。

这当然提升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效率,农民可以用更少的力气种出更多的粮食,收益自然也会增多,可这并不意味着单单发展农业就是乡村振兴

农业是第一产业,其发展度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已是生生不息,但就其发展活力与后劲而言,仍是落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

我国总体的现代农业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是由于非农业系统因素造成,而自家农村与农村之间相比,差距并不明显

即使现代农业的发展依靠于技术,但主要的区位因素还是自然条件,什么样的山和水,就养育什么样的农作物,要不怎么说是“靠天吃饭”,这便是农业发展缺乏后劲的地方

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减少、土地荒废、 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这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农业的发展前景其实不容乐观。

温铁军教授还提到,我们有很多产业化农业的项目某种程度上是靠着债务或靠着地方拿财政补贴维持来撑着。

因为有很多原本下乡决定发展农业的老板跑路,比如圈了几千亩地,最后发现没法赚钱,便弃下土地和农民跑了,很多地方政府不得不替跑路的老板向农民付地租,使得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这样的发展态势无疑不是健康的,各种产业化农业最终不一定会成功,而发展农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态势的话,受益的不会是农民,农村地区也会被资本下乡弄得乱七八糟

在城市人的印象中,粮食越来越贵,农民的收入必然越来越高,其实并不是这样子。

粮食的售卖早已不是种地的农民们简单地将种出的农作物从村里挑到城里去卖,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粮食涨价很多时候只是负责售卖的商人赚钱,而不是农民赚钱。

另外,如果农民想要赚钱,就要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用品去降低成本,但同时也污染了环境,长期下去不仅不能提高收益,还会赔尽绿水青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近年发展绿色农业的社会趋势下,日子本就不太好过的农民又要背上租赁收割机、绿色农药等各种各样的成本,很容易陷入困境。

假如没有好的收成,颗粒无收的农民就只能被迫离开土生土长的地方,到别处去谋生,造成的蝴蝶效应是农村地区多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乡村出现空心化,一些社会问题随之浮现……

并不是说不该发展农业,只是在进行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农业发展的问题,还更应关注如何利用乡村的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让广大农民致富

温铁军教授说道:“乡村振兴一定要文化振兴,关键是要把在地文化知识变成乡土教育。没有把乡土文化在地知识开掘出来,就做不了农文旅。”

他还以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袁家村为例,去说明为何振兴乡村一定要振兴文化。

袁家村原本只是一个贫瘠的小村子,全村的人口不到三百人,多数还都是留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而现在,有一千多人在袁家村投资、开店、做生意,吸纳了周边村民及外地约3000多人就业,人均纯收入为7.5万元。这主要得益于袁家村大力发展旅游

每年村子里接纳五百万以上的游客,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衣、食、住、行各项产业想不发展起来都难。

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正是文化的振兴。陕西关中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具地域特色,村子以独特的关中饮食、关中建筑、关中民俗为依托,打造独特的民俗文化

游客到达这里时,能吃到风味特别的关中小吃,观赏具有乡土情结的关中建筑,体验诸如秦腔、皮影、弦板腔、风箱音乐等关中民俗艺术文化。

袁家村旅游业的经营模式也值得其他地方借鉴,饮食、住宿、艺术表演等每个发展模块都有不同的管理机构,让村民们共同入股,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袁家村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充分挖掘文化特色,以此为“卖点”来吸引各地的游客,而这种挖掘又是精细的、用心的。

例如,一条小吃街有五十家店,就得有五十种小吃,锅盔、豆腐脑、炸麻花……村民各自认领一种小吃,如果遇到几家同时报名,那就得看看哪家小吃做得好吃,反正尽可能不要重样;在当地民俗的构造上,一砖一瓦都要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让游客能切身体验到融入当地民俗文化中。

试想,如果袁家村没有及时地去振兴文化,那到现在也不过是一个生长在沟壑间的贫瘠小村,终有一日被黄沙埋没,而文化振兴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活力,成为全村人致富的道路

在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中的人们已习惯了快餐般的生活,各种竞争不断变得激烈的趋势也让人的压力越来越大,神经常常紧绷着。

长此以往,人们更渴望精神文化产品的滋润,在假期时总希望能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体验别处的风土人情,或是体验农家那种不同于城市喧嚣的静谧。

社会的发展,便是乡村文化振兴乃至通过精神文化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契机。

此外,像老话所说的,“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一个地域内的文化特色永远是最强有力的名牌,也是短时间内他人夺不走的东西,如果能充分利用起来,那么农村地区的发展将会是趋于多元化的。

在袁家村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后,有许多村落也开始复制其发展模式,但有九成都失败了,为何如此?

温铁军教授认为,很多村落没有充分地利用在地文化,“袁家村最主要的做法就是把关中地区的那些作坊集中到一个小村里面,卖的是文化。”

很多地方也会搞农家乐、民宿、农文旅结合项目,但是都做不到“极具地域特色”,不够吸引人,千篇一律,自然容易被淘汰。

要能吸引人,那必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这就需要去挖掘乡土文化的特色。乡土文化绵延千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华夏大地横亘万里,乡土文化各有不同

所以,首先要了解乡土文化,挖掘自家乡土文化的内涵,在乡村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氛围,再通过适度地宣传在市场上推广,才能打造一张文化品牌,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在这个基础上来说,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的魂。温铁军教授建议,乡村振兴要整合到乡土文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单纯地搞规模化、产业化

国家领导人近些年来反复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实际上遍地是价值,农民们从单纯地靠天吃饭,到自主发展现代化农业,再到“售卖风景”,发家致富,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真正的归宿

然而,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是值得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

温铁军教授认为:乡村振兴是社会化的工作,需要很多方面的协同发展,而不是单靠产业就能振兴,产业是谁的?谁会受益?这些都值得探讨。

显然,农民们比那些下乡的资本更需要受益,我们要尽可能让农民成为真正的、主要的受益者,这是乡村振兴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这就需要在乡村振兴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准则,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地衔接起来,牢牢把握“人”这个核心要素。

如果延伸开来,我们可以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让农民吃饱饭,还要让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让他们的思想境界更加广阔,这才有利于乡村的长足发展。这也是国家领导人提到的,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文化振兴不仅是在挖掘农村的文化特色,也是在建设农村的精神文明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的各方面要能吸引人,人才要能带动农村的各项发展。

从前,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渴望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不愿再回归逼仄落后的家乡,可如今,越来越多大学生村官涌现,这些走出大山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开始愿意回到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满怀感情,用自己的能力为家乡作出贡献,让家乡变得越来越好。

用一句著名的台词来讲就是:“我仍认为我们接受高等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使家乡摆脱贫困。”家乡过去的贫困我们无法干预,但家乡的未来也许就掌握在新一代年轻人的手中

现代化农业是乡村振兴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时代走到今天,互联网也已经深入农村的千百户人家,“互联网+农业”的模式蓬勃发展,植保无人机、云端管理等应用层出不穷,农业逐渐趋于技术化。农业的技术化发展水平,在未来应是越来越高的

我们不知道乡村未来的样子,但我们相信,只要乡村振兴落实到每一个乡村中,那么中国的每一片土地都未来可期。

来源:网络

友情链接: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 | 国家旅游局 | 浙江旅游局 | 浙江三农网 | 广东扶贫信息网

地址: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     浙江桐庐汇丰大厦27楼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勤建大厦18楼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未来石3号楼13层 

总机:86(0571)85069710  邮箱:checrc@163.com  邮编:310000  浙ICP备200174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2202330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