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资讯

百年乡建 | 被总书记赞誉的爱国民营企业家张謇,留给我们哪些乡村建设启示?

1956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黄炎培时说,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总书记又在最近,像当年毛泽东主席一样提出,张謇、卢作孚等等这些当年都属于直接参与乡村建设的企业家,又对他们提出了很重要的正面评价。

众所周知,张謇是“实业救国的民族工业家”,但鲜为人知并难能可贵的是,张謇还是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开拓者,开创了由实业家倡导的、近代乡村建设的“南通模式”,并形成全国乡村建设思潮,刺激了全国性乡村建设行动的涌现,这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张謇,字季直,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通州市(今南通市)。张謇共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后又被人称为“四先生”。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清末民初,一些士绅为寻求中国前途命运,探索振兴农村之路,进行了乡村建设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张謇在南通和垦区实施“村落主义”,为全国的乡村建设树立了榜样,是该时期乡村建设的杰出代表。

张謇暮年时期居住过的“因树斋”

主张“实业救国”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其家乡江苏南通进行了以“南通县治”闻名的乡村建设。南通农会成立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于1912年在城南门外建立事务所。农会向当地农民推广优良品种,讲解耕种知识,兼管理地方林业和乡人的婚丧嫁娶及邻里纠纷等繁杂事务。在此创办了学校、公共体育场、垦牧公司、贫民工场、养老院、残废院、栖流所(收养乞丐并培养其谋生技能)、盲哑学校等多样化的乡村建设事业。张謇在南通的一系列地方建设实践卓有成效,影响和启发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被称为“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试验。

张謇在乡村建设方面的贡献

“余毕生抱定村落主义”的乡村建设理念

张謇提出“以一地自效”,坚持“村落主义”理念,以农为本建设家乡,进而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他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并提出“无工商则农围塞”。他创办企业并没有消灭农村和农民,而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创立“公司+农户”模式,带领农民一起实现现代化。他认为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业进行改造,将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

同时以发展农业教育为轴心的农村建设。在南通,张謇还办了一系列的农业教育,分乙种农业学校、甲种农业学校和南通农科学院,采用“勤苦俭朴”为校训。

“父教育母实业”的乡村建设系统

不同于颇具理想主义的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张謇深谙经济在乡村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与其他乡村建设者从教育等入手建设乡村不同,张謇的乡村建设是从兴办实业入手,先实业、后教育、再社会,最终形成相辅相成的系统。张謇也曾描述,“南通实业、教育、慈善、自治诸事,有统系之维持”。这是“南通模式”的特色,张謇创建乡村建设的模式是实业家倡导的、以雄厚的实业为基础的,能解决乡村建设所需资金。

历史也证明,这比学者倡导型的“邹平模式”和“定县模式”、政府主导型的“山西村治”和“江宁模式”更为成功,前者因缺乏资金支持而难以为继;后者虽然前期轰轰烈烈,但最终因为投资主体单一而以失败告终。

“新新世界”的乡村建设典范

“新新世界”是张謇设计的“产业—教育—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乡村建设蓝图,即“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张謇通过兴办实业将形成的综合收益投入本地教育、文化和社会福利,致力于地方慈善事业,促进乡村社会风气改进,壮大乡贤群体和繁荣乡村文化。他以社会企业为基础,致力于乡村建设三十年。因此,张謇伟大之处在于开启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全新类型——社会企业,堪称中国第一位社会企业家。

张謇的社会企业成功之处在于,通过产业、资本、管理等与乡村土地、劳动力相结合实现就地化经营,从而实现资本积累,再用此资本以社会化服务开发本地资源。张謇创办的社会服务不是简单的对外公益捐款,而是动员农民广泛参与,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将资本受益最大化地留在本地。这种和谐共生的“新新世界”形态不仅成就了就地发展的企业,更促进了乡村建设的成功,同时带动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长期增长。这就是21世纪以来西方企业界所追求的一种理想模式——社会企业。

张謇故居濠南别业

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些无疑是对社会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呼唤。社会企业应该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乡村新型集体经济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创新方向,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来源:八界、经济学家圈、新华日报

友情链接: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 | 国家旅游局 | 浙江旅游局 | 浙江三农网 | 广东扶贫信息网

地址: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     浙江桐庐汇丰大厦27楼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勤建大厦18楼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未来石3号楼13层 

总机:86(0571)85069710  邮箱:checrc@163.com  邮编:310000  浙ICP备200174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2202330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