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屋、古窑、古戏台
古道、古树、古村落
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繁华褪去后
以一种恬淡闲适的姿态
深藏在这静谧的山水之间
碗窑古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境内景色秀丽的玉龙湖畔,距苍南县城20公里。古村落雏形始于明洪武年间(距今600多年),明万历三年(1575)开始的手工制碗业蓬勃发展,现有36栋332间保存完好的浙南山地瓦厝文化古建筑群,以及阶级窑、倒焰窑、三官宫、古戏台等文保单位建筑。
据当地《巫氏宗谱》记载:“巫氏第十五世志益公,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由闽汀连邑(福建汀州连城县)迁居我浙瓯昆(平阳)蕉滩之东,素业陶瓷传家。”此后不久, “实业瓷矿,屋宇连亘,人繁若市。”产品销往福建、江西一带。2013年2月,碗窑古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同年,获“中国民族民间建筑魅力名村”。2014年3月,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土陶为“媒”,沿袭至今的碗窑梦
碗窑,顾名思义,做碗烧窑之地,制瓷历史由明末清初开始一直继传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目前全国稀少的保护较完整的古窑址和古村落。沿着玉龙湖一路而上,三面环山一面水,树林茂密、绿意盎然,隐藏于山坳中的碗窑古村落在青山绿水间显现。古村沿山拾阶而筑,从玉龙湖对岸望去,山中有村,村中有窑,犹如一座重重叠叠的山城,经过600多年的岁月积淀落成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
据说巫氏十五世由福建汀州连邑迁居此地,见这里有漫山遍野的高岭土,郁郁葱葱的翠林,清澈凛冽的山泉,便利的水上交通,发展陶瓷业得天独厚,决定在这里重操旧业,陶瓷传家。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以手工业作坊为中心的古老村落形态。
乾隆晚期,碗窑在温州及周边地区已声名远播,当时窑火兴旺,客商云集,窑工众多。40多条水碓座座呈现,18座阶级龙窑齐齐开火,手工作坊灯火通明,窑工彻夜不眠,朴实的女人们用沾着青花色彩的画笔细细勾勒着,笔锋浓转淡,嘴角笑轻扬。
戏台歌曲舞艺说唱念打经典演绎,吸引着无数八方来客。别致素雅的青花碗、碟、壶、盏……经这延绵曲折的玉龙湖水南去北往。
吃鱼吃肉碗窑地
穿丝穿纺水头街
跷脚摇手有钱赚
妇女画碗没春冬
这首当年流传下来的歌谣里,满是当年碗窑古村丰硕富饶的场景。如今,虽然盛况不再,但“依山筑房、沿山建窑、引渠入村”独特而典型的制瓷村落建筑格局始终没变。村落中依然保留着制作瓷器的手工作坊、粉粹陶土的水碓、沉淀陶土的淘漂池、马头椅等历史遗迹。
淘漂池
水碓
在这里,人们还能欣赏到一堆堆高岭土在制碗师傅手上轻巧成碗、成碟、成杯、成盏。游客也可以上阵亲身体验一回和泥、拉坯、捏雕……的制碗过程。
陶胚
体验一回现代版人鬼情未了
作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碗窑古村由传统民居、庙宇、祠堂、戏台、作坊、龙窑和三折瀑等景观组成,制瓷作坊、龙窑、水碓等手工制瓷生产设施至今保存完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
碗窑古村落是具有清代民居建筑与陶瓷烧制工艺及其作坊设施高度协调统一的古村落,在全国各地都极其少见。现存300多间连亘的吊脚楼、八角楼等屋宇层层叠叠,向阳沿坡而筑。
村民们引溪流穿村而过,流经家家户户,方便生活用水和防范火灾。借用水流冲力带动沉重的水碓敲捣陶土,在百年前没有电力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动力系统的发明。让人赞叹的是,陶瓷生产的原材料和燃料都取自山中,但600年过去,这里依然山青水秀、郁郁葱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文明早已在碗窑表现得淋漓尽致。
打造美丽乡村 古村焕发新貌
2016年,苍南着手规划建设碗窑4A级景区提升工程,投资约3000万元,建成亲水平台、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公厕等设施,将碗窑景区打造成集环境绿化、古村保护、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绿化景区。
如今,夜幕下的碗窑华灯璀璨,尤其是景区内的三折瀑,倾泻而下的流水,在彩色灯光的辉映下,宛如梦幻仙境。其后,碗窑古村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升后的碗窑古村重新对外开放,游客人数同比增长近60%。伴随乡村振兴示范的建设和碗窑古村的全新亮相,前往当地的游客日益增多,给群众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更多新机会。
最享受古戏台那些遥远的戏曲声
对于碗窑人来说,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莫过于看一场大戏。村中心一座古戏台和三官庙的连体建筑,已能渐晰当年的盛况。古戏台建于清同治年间,不用一枚铁钉,全部用卯榫嵌合而成。顶设藻井,绘有《红楼梦》、《白蛇传》等199幅戏曲人物故事,是研究“南戏”难得的实物资料。
古戏台
这里可同时容纳1300多人看戏。那些年古戏台每年演戏20多次,各地客商纷至沓来,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风雨不改。温州地区稍稍出色的戏班,几乎都在此献过艺。
三官庙
戏台对面的三官大帝庙,朱栏红柱,丹青重彩,顶端设有传统建筑中极为罕见的螺旋式藻井,层层描绘人物、花草。在这偏僻的山村中居然能找到这种显示皇家气派的古建筑,实在令人惊讶。三官庙顶上有一盏高悬的天灯,这被视为浙南地区最古老的照明工具。
华润如玉的百年窑壁
碗窑村中的镇村之宝——现存唯一的古龙窑于清朝康熙年间由王氏建造,一直沿用至今,由土砖拱成,沿着山坡层层叠叠,共有17级。窑烧了百年的窑壁,已经华润如玉。该村现有200余名留守人口,其中40多人在碗窑古村从事管理和服务性工作。古村内原有8家零售店,两年便新增了一倍。路廊一侧爬满野藤的高大院墙内,一只高大的烟囱顶天而立,这硕果仅存的碗窑烟囱俨然成为碗窑古村的标志性建筑了。
碗窑博物馆由朱氏祖宅改建而成,走入即可看到因出了2位贡生而被御赐的2对旗杆夹石。这里是碗窑古村陶瓷文化的浓缩,展厅分工艺馆和产品馆两个部分,陈列明清时期民间陶瓷,包括有大圈碗、点心碗、酒壶、花瓶、菜油灯等,还有马头椅、车盘、车座椅等制陶工具,以及“碗窑的变迁”、“碗窑的工艺”等详尽的文字介绍。
踏着青石阶,穿梭于老宅、古戏台、古窑厂之间,你仿佛能看见每一处景象都在娓娓道来碗窑古村的辉煌与沧桑,古朴与深沉。碗窑,不仅有厚重的人文底蕴,还有秀丽的自然景观。走一走龙潭峡矴步,感受瀑布在脚下奔腾,湿润的水汽溢满周身。
你可以沿着碗窑栈道走进龙潭峡,看来自玉苍山深处干净凌冽奔腾而下的三折瀑水,每级瀑布均有碧潭承接,喷珠溅玉、气势磅礴。这里山林茂盛、负氧离子含量极高,不失为一个清肺吸氧的好地方。
一段富丽的故事在这里永世珍藏
碗窑之美,不仅在于绿莹莹的山,清凌凌的水,古韵悠悠的村道人家,更有数一数二的人文景观熠熠生辉。当地卤制品、桥墩月饼、仙堂酒等特产陆续入驻景区展销。桥墩居民在古村内将一座古宅院改造成民宿,主打休闲养身住宿牌。每逢节假日,房间预订一般都会满员。有些杭州、上海人,甚至美国游客也慕名而去。
找个周末来古村走一走,看看长满了青苔的石板路,在古戏台听听那些遥远的戏曲声,亲手做一个碗具,颇有一种“悠然见南山”的悠闲。
在这里你会找到很多年代久远的东西,无论是数百年的古树,还是古宅里陈旧的匾额;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戏台,还是保存完好的手工作坊……所有东西仿佛都染上了岁月的沉香,600多年时光把碗窑凝成了一幅画卷,一段富丽的故事在这里永世珍藏。
碗窑古村落改善开发中,高屋建瓴、以人为本,保留原有的风貌的同时加入科学的计划和规划,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完整性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得意传承,保证村落可持续发展。
1.建立完善的古村落开发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对于修缮老建筑缺乏动力和资金的村民个体,为了避免因村民没有承担能力,及时建立和完善开发建设的管理工作机制,对保护和修缮工作统一部署,合理分配真辜负和村民对修缮资金所承担的比例,使古村落保护进入良性循环的轨迹,加强防火和建立可靠的防火预案。
2.维护碗窑生态环境,从长远保护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由政府牵头,对历史遗迹进行详细的普查登记,保护原生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优秀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新型资源吸引游客,除了为村民提供良好居住环境之外,还提高对外的吸引力。
3.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改善村民生活,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对道路、下水道、引水工程、电网改造、网络通讯等进行合理规划,新的基础设施按照较高的标准进行建设,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4.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链以推动经济发展,碗窑占据了区位优势、知名度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深挖历史文化价值,加以创新文化的多元手段,带动碗窑船业转型。重振陶瓷产业,实施产业转型战略,通过技术革新,改变手工业落后现状,重新提升青花瓷产品质量和产量,带动碗窑经济发展。
5.对自然生态进行保护,其中土壤、水体、山林、耕地资源进行严格保护;村落空间布局的整体或局部重构;建筑风貌的重新规划;景观风貌要更新;文化旅游的推广;唤醒主人意识和继承传统意识;构建民俗文化环境,展现一种新的现代化碗窑风土人情。
6.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扶持,建立良好的平台;以文化为契机,培养碗窑村传统手工制瓷的人才与继承者;以文化为卖点,培养传统制瓷产业消费市场;以产业链的形式,创造活化非遗创新品牌;改善生产模式,转变营销策略。
来源:苍南发布、今日苍南、苍南旅游、杭州都市圈等
地址: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 浙江桐庐汇丰大厦27楼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勤建大厦18楼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未来石3号楼13层
总机:86(0571)85069710 邮箱:checrc@163.com 邮编:310000 浙ICP备20017458号-1浙公网安备 33012202330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