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农业农村部、浙江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会上发布的“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中,台州黄岩乌岩头村能人带动模式案例入选。
乌岩头村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的西北角,因村子东边一条溪流中的乌岩石得名。全村共有人口1200多人,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该村始建于清朝中叶,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村内保留着110间的清代古建筑群,村内最老的房子有近300年的“高龄”。
自2014年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培育村后,乌岩头村在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围绕“新乡土主义”设计理念,以“民国印象、艺术村落、慢生活区”为主题,开展村内古建筑修缮、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2014年前,村里没有产业支撑,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上世纪80年代,村里掀起外出打工热潮。户籍人口近300人的乌岩头村,只剩十几名故土难离的老人,可以说是个“空心村”。木质结构和石头建成的房屋因长年闲置,无人打理,村里110间古民居坍塌了近40间。
如果说砍树卖钱、外出讨生活,是十几年前乌岩头村村民的生活写照,那么现在,村民更多是回村参与古村建设,在水声、蝉鸣的环绕下享受生活。
竹隐泉民宿坐落在石板与鹅卵石组成的步道尽头。石头与木材支撑起整个建筑,民宿内部用了原木板、芦苇帘进行装饰,推开阳台门,就是无隔断的休息区。极目远眺,视线被这水、那山填满。
顺着民宿一旁的小路向前,藏有红木梳妆台、插屏玻璃彩画装饰镜等老物件的民俗博物馆;可以体验陶艺、造纸的见素艺术工坊;倚窗听水、看书,带着凉意的过堂风,抚平心头焦躁的呆吧,各色景点一一呈现。这些近几年在老房子里诞生的“新物件”,已经成为村民消遣的好去处、游客眼中的新晋打卡地。
杨教授带来的“新乡土主义”的规划修缮理念,强调乡土味和民族化特征,在修缮过程中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既有建筑,在完全保留老宅外观的基础上,在修缮之中尽量使用当地材料,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使外观上修旧如旧;但在内部空间布局中,找准古建筑与建筑强度、消防安全的结合点,对建筑主体和环境进行修缮加固,优化空间格局,将建筑原有的居住、加工、养殖功能转型成展厅、工作室、茶室、客栈等,使其既能大大增加安全系数,又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延续古建筑的血脉。
村中最大四合院是晚清陈熙瑛的旧宅,经过“修旧如旧”,四合院的房子是恢复原状了,但因已未住人,里面空荡荡的。为此,当地政府邀请到一位知名的民间收藏家,精选了700多件以民国时期为主的历史文物,将四合院和博物馆“双剑合璧”,对公众免费开放,为“守旧”注入了新的内涵。游客走在四合院中,看着民国广告、钱币、玉佩、雕塑、家具,就能体会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各种风土人情,犹如穿越时空。
宁溪镇在推进乌岩头古村落保护和利用时,还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双轮驱动”,除了引入民间民俗博物馆和民宿外,还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合作,引入了高校艺术创作实践基地,将旧宅改建成见素艺术创作坊和抱朴书院。书院主要传播国学经典文化,创作坊内设书画创作、陶艺制作、木艺创作、布艺扎染、布艺制作、服装设计、空间设计、茶艺传播等等,这些互动项目一经推出,就广受游客和周边群众的欢迎。创作基地巧妙利用了小院空间,设计了庭院假山、小桥流水、长廊回旋等,三步一景、五步一亮点,以为创作增添灵感,室内空间布置更是采用旧物利用,保留着原有清末民初的记忆。
在修缮过程中,整个设计建设团队始终本着“新乡土主义”的理念,反复征询当地老人的意见,以保证老建筑的“原汁原味”。比如乌岩头弄堂的南墙是按照黄岩“人”字风格砌的、北墙是按照仙居“丁”字风格砌的,南黄岩北仙居则代表了昔日黄岩和仙居之间繁华的“黄仙古道”。这些传承老建筑精髓的细节工作也得到了很多专家的点赞,表示这是古村落磐涅重生的“宁溪样本”。
高校专家们作为乡村建设领域的能人,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校平台资源。他们扎根乡村,以高起点、高标准的设计理念和“在地式、互动式、渐进式”的柔性规划模式为衰败的古村落、“空心村”等把脉问诊,形成了一整套遵循“实践-理论-实践”规律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经验。
来源:台州发布、台州新闻等
地址: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 浙江桐庐汇丰大厦27楼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勤建大厦18楼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未来石3号楼13层
总机:86(0571)85069710 邮箱:checrc@163.com 邮编:310000 浙ICP备20017458号-1浙公网安备 33012202330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