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村曾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也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个相对落后的角落。发展滞后,当地人自嘲为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庄。
2019年4月,因为宁海“艺术家驻村行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团队进了村,短短5个月,葛家村的乡村面貌和乡风发生了巨变,开启了宁海艺术振兴乡村的新篇章。村子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村”,2019年全年吸引游客超过3万人次,并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葛家村的活力,自每一条村巷、每一个拐角、每一户农家小院的艺术气息里涌现,在每一张风吹日晒的脸上弥漫、每一双眼睛里发光。
从村口往里走,依次能看到这样一幅幅别样的景象:
取自溪里的鹅卵石,垒成一垛波浪形的墙,墙上漆上了反差强烈的颜色,像谁家客厅里的印象派背景画;石块垒成的“沙发”上,铺着刷了清漆的木板,上面晒着谁家的两双布鞋;“茶几”也是用石块垒成,粗细不一的圆竹筒将它隔成三层,上面摆着太阳花和多肉植物。这是葛家村的露天“乡村客厅”。
一口古井旁,卧着一个鹅卵石砌的躺椅,上面铺着刷了清漆的木板;躺椅旁垒了两块大石头,石头上立着一个天蓝色酒缸,里面钻出一丛水灵灵的蕨类。这是葛家村的“时光场域”。
石头屋的木窗外,或挑出一株吊兰、一盏旧马灯,或挂着几个竹筒风铃。拐角处的石墙上,像是随意散落着一些树根的横断面,一圈圈年轮仿佛一道道来自岁月深处的目光。
还有看得见炊烟的仙人掌酒吧,摆满了旧物事、布娃娃的仙绒美术馆和粉小仙手艺馆,由相邻宅基地改造成的四君子院,争相绽放的农家乐和民宿……
所有这些“艺术品”,是一年多来丛教授团队带着村民们用木头、竹子、鹅卵石、废布料、废酒缸、贝壳、麻绳,再加上心血做成的。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共建美丽乡村
内生动力的有效激发,需要在设计者和村民共事的过程中完成。设计者必须快速取得村民信任,挖掘村民个人资源,再转化为公共资源。因此,设计的艺术作品要好看,要有用,还要能赚钱。
丛教授在做艺术设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试验,第一次驻村打算通过为期12天的蹲点与互动,启发村民用艺术的眼光自主装点和改造乡村。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刚开始,由于村民对艺术没有理念,对丛教授的工作不是很信任,以为要花很多钱,大拆大建,甚至很多村民说他们是骗子。面对这样的困局,丛教授仍对村民耐心进行沟通、指导,并挖掘村里特色进行艺术设计,让村民感受到了艺术真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逐渐取得了村民的信任。
如今村民回想起往日的葛家村,那时村里露天粪坑、杂物垃圾随处可见,道路泥泞不堪,村民家里不用的废旧物品随意堆放,是典型的“脏乱差”……
经过驻村艺术家和村民的共同改造设计,葛家村如今摇身一变,五步一景,十步一画,一个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人文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50多岁的袁小仙,利用缝纫特长,制作了100多个布艺玩偶;
60多岁的村支委葛诗富,从山上挖来梅花,钉在墙上成了梅花图,还亲手建起一个颇有诗意的竹亭;
70多岁的葛运大用竹子、粽皮,创作了“鸟巢游乐场”,供村里的孩子们玩乐;
……
设计团队和村民共同打造出了千年画廊、仙绒美术馆等40余个共享艺术空间,提升了村容村貌,还培养出了许多村民艺术家,提升了村民们的艺术素养、审美力和创造力。
如今村民自己设计的民宿、农家乐每天要接待数百位游客,不出门在家里也可以赚钱。与去年同期相比,民宿和农家乐的收入翻了一番有余。
下一步葛家村将继续深挖艺术乡村新理念,对艺术景观进行再次提升,发动村民带动村里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村民整体收入。
打通隔阂“心墙”,促进邻里和谐
葛家村通过全民设计,让村民浸润在艺术中,提升个体修养,从而提高生活品质。乡村改造期间,丛教授团队暂时离开过,但葛家村“艺术化”的脚步却未曾停止。
村民们积极主动的加入了乡村改造,分成不同小组,建立了微信群,通过电话与丛教授随时联系,改造好的项目拍照给丛教授指导。随着项目的推进,村里许多隔阂的“心墙”被打通了。
村里原有两户30余年互不理睬的邻居,因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需要主动拆除了隔阂30年的“心墙”;
一处产权涉及8户人家的院子,长年凌乱不堪,经过商量后改造成了一处美景——玉兰王院;
60多岁的叶仙绒说道:“开美术馆后,心情很好,邻里之间关系也缓和了”;
……
原来艺术改变的不只是村貌,还有民心。
经验与启示
01 扎进乡村,才是真正的乡村实践
正如丛教授团队,设计团队在乡村建设时,应该扎进乡村,体验乡村生活,融入村民,与村民多交流,了解其真实诉求,获得他们的接纳和信任,激发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与乡土农民碰撞、互动、融合之后,设计出了村民满意的葛家村,这才是乡村实践真正要达到的效果。
02 让村民当建设主角,专家团队做引导者
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让村民成为乡村致富与振兴的积极主体,借助艺术解决乡村问题,尤其是乡村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政府干、村民看”的主体意识不足问题,这是葛家村艺术试验的初衷。葛家村的艺术振兴,专家团队以村民为主角,为他们提供点拨和引导,村民的设计和艺术细胞被激活了,成为了乡村艺术家,推动艺术“点亮”乡村计划可持续发展。
03 选用乡土材料,让艺术回归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以“乡建艺术家”为主导的乡村艺术改造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以农村到处可见的竹子、石子、稻草为原材料,整合利用农村废弃的猪食槽、缝纫机、旧轮胎、衣料边角等,进行艺术装点,开发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模块,是一种低成本的乡村改造方式,具有可学习、可推广的意义。
图文来源于网络资料整合
地址: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 浙江桐庐汇丰大厦27楼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勤建大厦18楼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未来石3号楼13层
总机:86(0571)85069710 邮箱:checrc@163.com 邮编:310000 浙ICP备20017458号-1浙公网安备 33012202330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