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大作
在中国古村落或传统村落保护的里程上,冯骥才先生的呼吁与行动至关重要,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第一个明确地说出,平均每天有90座村落消失;他横贯文学、艺术、绘画的综合修养,倾力于古村落和民间文化保护;多年在全国最高的两会议事平台疾呼古村保护事业,打开古村保护宏观局面;推动国家传统村落资助计划,为近3000传统村落争得实质帮助;常年奔走于祖国古村,整理出数亿计的民间文字与古村普查,工程之巨大,难以想象;如今已70余高龄,仍旧在一线保护古村与民间文化发展。
古村之友自酝酿起,一直以前辈们的思想尤其精神所感染,这是古村之友坚定信念的力量之源,也时常自责:长者、老者尚不顾体弱鞠躬尽瘁,我等青壮又怎敢懈怠?常记得冯先生说起天津古城被拆时的痛哭,冯先生的无奈反映出了任何单个个体,都可能是螳臂当车。古村之友在基层了解与看到更多古村的辛酸,所以选择了以社会组织的办法,让更多人共同的心愿得以表达,让保护古村成为更多普普通通民众的共识,尽力所能及之责汇聚起来。
今天越来越欣慰地看到,前辈们自下而上的努力,与民间自下而上的共识渐渐交汇,在以冯先生为代表的前辈带领下,我们可以走得更坚定,做得更具有成效。所以古村之友尽力在网络里收集好冯先生有关古村落的文字、视频,以供更多人系统学习成长,再次深表敬意。
作家、画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冯骥才:传统村落守护者
“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问题就是村落没有村落史,村志里记载最多的是到一个乡,到了村往往就只有一个名字,没有历史记录,我们失去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已经把600多个城市变成千城一面,这是我们的文化悲剧。世界任何一个民族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失去它的村落。”这是冯骥才当时与中央领导面对面交流的内容,由此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住建部、文化部、文物局、财政部于2012年组建了由建筑学、文化学等各方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传统村落进行调查与认定,冯骥才先生任委员会主任,被誉为“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在该专访中,冯骥才对传统村落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在他看来,传统村落不只一个景观独特的古建筑群,而是一个依然活着的古老的生产单位与生活社区。如果一个村落没有活干,人们就会纷纷离去,村落就会变成遗址。因此,在他看来,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老百姓自己来保护,引导大众的文化自觉性。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深入内心,成为习惯。
保护传统村落
WHAT
冯骥才:保护古村落,我为什么不悲观
我们在谈保护古村落的时候,到底是在保护什么?在冯骥才看来,保护村落并不是为了保护村落而保护。冯骥才认为,虽然近年来社会金钱至上、土豪之风盛行,但我们是在用文化良心守护传统民间文化,来抗衡这种粗鄙化的反文明潮流,这不仅是一个人的使命,更是一代文化人的宿命。而关于文化,他说,“一说起文化,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堆问题,这些年我们有哲学家么,有思想家么?”他表示,国家应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战略,对于文化,政府一是管理,二是支持,而不是一味当成施展权力的地方,希望政府更好地为文化发展“搭台子”,爱护艺术家,真正让人民创造文化,同时做好保护和传承。
保护传统村落
WHY
1
中华文化正在粗鄙化
“我们今天的文化,正在走向粗鄙化!一个民族不管有多好的文化,关键是你现在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否则,你辉煌的过去与你的关系并不大。”冯骥才说,一个民族文化的粗鄙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损害,而是影响着民族素质的下降,同时致使人们丧失文化的自尊与自信。而失去这种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才是最危险的。
2
没人会尊重一个文化上
自我糟蹋的民族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驱动这股潮流?冯骥才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文化更具特殊性,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他呼吁:不能为了畅销、票房、收视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尊严。
3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
冯骥才表示,当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确定下来,其保护的工作不是已经完成,而是刚刚开始。要防止以往申遗时出现的谬误——把申遗成功当做“胜利完成”。其实,正是历史文化遗产被确定之日,才是严格的科学的保护工作开始之时。他说,传统村落保护刚刚开始,它有待于系统化、法治化和科学化;它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建设,需要全民共识和各界支持,需要知识界的创造性的奉献,以使传统村落既不在急骤的时代转型期间被甩落与扬弃,也不被惟利是图的市场开发得面目全非。我们要用现代文明善待历史文明,把本色的中华文明留给子孙,让千年古树在未来开花。
4
留住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故园
在采访中,冯骥才首先表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基本是农耕史。村落是人类最古老,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家园,一直到今天,一代一代人不断地把他们的精神、追求、向往、希望往这里放,经过村落的认同,形成了中华民族最稳定的东西,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出民族最核心的价值。
然而,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冯骥才看来,城镇化的最终目的还是人的现代化,而不是简单地把农民赶进城、赶上楼。他特别强调,“城镇化不能只考虑经济,特别要考虑从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过渡才能确保中间不出现文明的断裂、不丢掉原有的文明财富?
随着村落的“空巢”现象的出现,如何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村落里的民族文化问题就变成如何“留住人”问题。冯骥才说,“保护传统村落关键是,一要发展生产,二要改善生活。 ”不仅如此,我们更是要采取一对一的保护方案,因为不仅村落里的形态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最重要的是生产也不一样、现状也不一样。
5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
自2011年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非遗工作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是:不少非遗传承人已经年老体弱、后继无人,在非遗传承中他们遇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现实困难。冯骥才与传承人面对面,提出与他们切身相关的几方面问题。冯骥才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来说,传承是关键,是根本。”
保护传统村落
HOW
1
传统村落光有名录保护是不够的
2012年,经冯骥才的呼吁,国家住建部、文化部、文物局、财政部组建了由建筑学、文化学等各方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传统村落进行调查与认定。从此,一个个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通过评审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入名录的传统村落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拥有了身份和属性。虽然有很多村落已载入名录中,但是问题还有很多,还有大量村落在消失。由此,冯骥才呼吁:“光有名录保护是不够的。”
2
传统村落保护还是要留得住人
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冯骥才认为,立档调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最终的问题还是要留得住人,如果没有人住,村规、民俗、村里的历史记忆就将消失,“乡愁”也就不复存在。他表示,要做好保护传统村落,首先要“摸清家底”,“我们要为中国传统村落建立档案,要用标准化的手段记录传统村落,盘清我们的家底,将之以档案的形式留给后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其次是要留得住人。“没有人住的村庄是没有生命的。”他说。
3
传统村落保护的两种新方式
目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采用名录制,就是将传统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一个个甄选和认定下来,列入名录,加以保护。但是冯骥才表示,这样的方式却不是万能的,对于那些没有列入名录的村落,我们应该另寻良策。
其中值得关注的就有两个方式:一是“古村落保护区”。这种保护方式适用于“古村落群”。冯骥才认为,虽然,每个村落看上去都是个体,但实际上,村落之间的历史生命彼此相关。因此,如果把这些相邻又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村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则有助于村落人文的相互支持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生命力的保持。二是“露天博物馆”。这种保护方式适用于那些在大部分已经翻新的村落里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把这些散落乡野的零散又珍贵的民居收集起来,建立露天博物馆,加以集中地保护与展示。
冯骥才表示,在一方面加紧对传统村落实施整体保护的同时,也希望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有识之士关注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零散的历史民居的保存。
4
传统村落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的志愿服务
中国地域广阔、村落形态万千,为中国传统村落进行摸清家底式的盘查并进行图文档案的建设,单纯地只依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是一项举国体制下全民参与的行动,需要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地缘、不同民族的志愿者广泛参与其中。冯骥才还表示,文化志愿者和其他领域的志愿者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某些领域的志愿者可能只因一时热情与激情参与其中,但是文化志愿者却需要更具长久的责任感,文化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更大的韧性。在此,他呼吁更多的有志于乡村保护的志愿者团体加入到中国传统村落的建档保护工作去。
5
传统村落保护要防止二次破坏
如何平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冯骥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发展方面,冯骥才表示,最担心旅游开发对这些村落造成的二次破坏。他说,“适当开发有必要,但要有度。”同时,他也承认,一些村落消亡不可避免,“但那些有价值的村落一定要保护和保留。城镇化不能‘摊大饼’,不能盲目发展,更不能裹挟新农村建设,而要与之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村落的历史形象、文化形态和独特性,还要建设新的乡村文化生活,包括构筑现代的文化设施、开发旅游等等,要统一考虑、相互协调,不要对立,更不能“除旧更新”。
冯骥才大作
来源:古村之友
地址: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 浙江桐庐汇丰大厦27楼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勤建大厦18楼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未来石3号楼13层
总机:86(0571)85069710 邮箱:checrc@163.com 邮编:310000 浙ICP备20017458号-1浙公网安备 33012202330928号